累到不想動,身心俱疲,甚至洗澡都會不小心洗到睡著,而后沒了求生意志。40多歲王媽媽為乳癌第4期患者,術(shù)后持續(xù)化療,體力衰弱,幾乎沒有食欲,體重在幾個月內(nèi)掉了快10公斤,醫(yī)師提醒,如果體重越來越輕,且血球數(shù)值偏低,就必須停止治療。
高達9成2癌友出現(xiàn)癌因性疲憊癥,其中4分之1癥狀嚴重,已達中重度疲憊程度。

基隆長庚醫(yī)院癌癥中心主任王正旭表示,光是腫瘤本身就會讓癌友承受痛苦,更別說是化療、標靶藥物治療還會引發(fā)「癌因性疲憊癥」,嚴重時常令癌友覺得「了無生趣」,苦不堪言。
以王媽媽為例,罹癌之前常陪著就讀小學的兒子到處打球,參加比賽時也在旁加油吶喊;罹病后,由于化療帶來的極度疲憊不適,讓她幾乎整天都躺在床上,無法下床。
為了讓癌友更了解癌因性疲憊,臺灣癌癥安寧緩和醫(yī)學會、臺灣腫瘤護理學會合作編訂《癌因性疲憊癥之臨床治療指引》,以疲憊量表來評估癌癥疲憊。如果分數(shù)小于4分,屬于輕度疲憊,可透過運動、能量分配、營養(yǎng)飲食等「非藥物治療」來改善;若超過4分以上,就為中重度疲憊以上程度,建議配合藥物治療。
王正旭說,癌因性疲憊癥對于癌友的困擾,遠比睡眠困難、疼痛、食欲不振、憂郁等副作用還要難受,部分患者為此中斷治療。以往并無很好的藥物可用,近來我國藥廠自行研發(fā)出適應(yīng)癥藥物,且通過臨床證實,造福眾多癌友。
王媽媽也在接受藥物治療后,大幅緩解疲憊狀況,紅血球數(shù)值回到可接受治療的標準,胃口、情緒與生活質(zhì)量也改善許多。擁有不錯的體力,順利完成癌癥療程,又可陪著孩子打球。
來源:臺灣健康網(wǎng)、侵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