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分享
患者:女孩
年齡:1歲
病癥:腦膜(間變性室管膜瘤)
治療方式:BNCT治療
詳情:1歲的小女孩患者間變性室管腦膜,患者出現(xiàn)嚴重頭痛和嘔吐。增強的MRI顯示右額葉中巨大的質量。根據(jù)1997年制定的方案,在全身麻醉下部分切除術后施用基于BSH的手術中BNCT。病理診斷為間變性室管膜瘤。
對患者靜脈注射總劑量為136.4 mg / kg的BSH。照射時間為162.0分鐘。血液和腫瘤硼濃度分別為23.0 ppm和28.0ppm。腦表面大血管劑量為17.60 Gy(w)。伽馬劑量為5.30 Gy(w)。GTV(總體腫瘤體積)中硼最少的物理和加權總量(硼和γ)分別為19.83 Gy和54.88 Gy(w)。CTV(臨床目標體積)中最低硼物理和加權總量(硼和γ)劑量分別為14.11 Gy和40.58 Gy(w)。
治療結果:BNCT 1年后發(fā)現(xiàn)短暫的左偏癱。MRA和血管造影顯示右側大腦中動脈的煙霧?。ㄗ园l(fā)性基底動脈環(huán)閉塞癥)。間接旁路手術后暫時性的發(fā)作受到控制。MRI顯示BNCT后9年無腫瘤復發(fā)或腦萎縮。
一名2歲的女孩在基底神經節(jié)患有腦腫瘤,接受常規(guī)放療(54 Gy)。隨訪CT在常規(guī)放療6年(左)和10年(右)的實質中顯示出顯著的鈣化?;颊哂忻黠@的精神發(fā)育遲滯.

對惡性腦腫瘤兒童的理想治療應該是對發(fā)展中樞神經系統(tǒng)造成盡可能少的傷害的治療方法。然而,存活治療的兒童常常存在與腦實質腫瘤侵襲,顱內壓升高,手術切除損傷,化療引起的神經毒性和放射治療的晚期效應相關的問題。放射治療特別改善了臨床療效,但也增加了慢性神經認知功能和功能缺陷導致生活質量差的風險。放射治療的晚期效應已經被CT或MRI描述。然而,放射治療的技術進步現(xiàn)在提供了降低神經認知后遺癥頻率的希望,從而允許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癌癥治療的晚期作用。BNCT被認為是惡性腦腫瘤的很好治療方法。

臺灣BNCT

近年來,每年因癌病死亡人數(shù)較高,國際醫(yī)學界亦均以突破癌病治療為臨床及基礎研究之主要目標.放射治療的臨床運用甚早,至今已超過百年,在目前及預估未來癌病治療一重要角色,很具效益.其主要特色主要建立在原子科學的成熟發(fā)展,透過有效之放射線粒子作用,得以有效摧毀并破壞腫瘤細胞,因此很多結合放射線與腫瘤治療的概念應運而生,從早期普遍利用鈷六十所產生的加馬射線(gamma ray),直到現(xiàn)今普遍利用直線加速器所產生之X-rays以及電子射束等,均提供臨床腫瘤治療一種穩(wěn)定有效之腫瘤治療方式.然誠如很多腫瘤臨床醫(yī)療工作者的觀察,放射線治療并不全然是腫瘤治療的萬靈丹藥,仍有其限制,及待突破之處.主要因素除包含放射線本身物理條件之限制外,其主要亦包括腫瘤細胞本身對于放射射源之反應敏感程度,相較于放射敏感之腫瘤(如淋巴瘤lymphoma,生殖細胞瘤germinoma等),很多具放射抗性之腫瘤(如黑色素細胞瘤melanoma,惡性腦瘤malignant glioma,惡性肉瘤sarcoma等),對于傳統(tǒng)放射線射源(加馬線或X射線)腫瘤不會明顯消退,局限了放射線治療的臨床效果.因此具有強大放射生物效應且較低正常組織傷害性的放射線射源,尤其是能專門針對腫瘤的 "標靶放射治療 ",成為現(xiàn)今放射腫瘤醫(yī)學熱門發(fā)展之目標.

BNCT治療流程

對于腦腫瘤的患者來說 BNCT 的療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。根據(jù)病情不同,短的療程僅需照射 1 次,照射時間為 30 分鐘。
1、預先施用特定的“硼化合物”,其僅被癌細胞吸收并在癌細胞中累積。
2、當硼攜帶劑在腫瘤組織與正常組織的濃度比值(T/N比值)達到高峰時,用中子束照射腫瘤部位。
3、硼化合物與中子碰撞并通過“α射線”從內部殺死癌細胞,“α射線”是裂變產生的一種粒子束。
在治療過程中,硼藥的濃度要求非常高,醫(yī)療界甚至專門研究出運輸硼藥和檢測硼濃度的技術,以保證治療效果很大化,可見硼藥在硼中子俘獲療法(BNCT)中的重要地位。就連足以對抗“癌中之王”的膠質瘤在硼藥面前也無處遁形,因為硼藥可以避開膠質瘤不便手術和難以吸收藥物的特點,利用與癌細胞的親和力,準確打擊癌細胞。

? 圖文|臺灣BNCT、網(wǎng)絡、侵刪 ?
注:如需獲得治療方案建議,請前往正規(guī)醫(yī)院就診。
成都瑞庚醫(yī)療科技咨詢有限公司
公司網(wǎng)址丨www.biddysports.com
公司郵箱丨rg@ruigeng.net
洽詢電話丨028-61985320
微信客服丨18982287599
微信公眾號丨瑞庚臺醫(yī)
赴臺醫(yī)療
疫苗接種
赴臺培訓
赴臺考察
赴臺交流
赴臺健檢
臺灣養(yǎng)老
兩岸論壇
兩岸合作